首页 > 碳金融 > 正文

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,绿色金融如何大有作为?

2021-04-06

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如今已成热词。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,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

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,绿色金融大有可为。“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,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,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”已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。对于金融机构来说,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是助力可持续发展、改善社会民生、实施国家环境与气候行动的重要举措。


我国最早的绿色金融产品是绿色贷款,可追溯到2012年,绿色债券市场则从2016年开始发展。截至2020年末,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2万亿元,占各项贷款比重超过10%,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累计发行的绿色债券也超过1.4万亿元。


要实现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目标,金融行业的参与形式还有很多。


在资本市场层面,可积极鼓励绿色生态企业上市,从股权创新上对绿色产业进行激励。在债券发放方面,针对绿色环保的项目、应用场景,给予绿色通道,以提高发行速度;对未达绿色环保要求的企业,提高债权融资成本,缩减融资额度。碳权证券化也是一大发展趋势,绿色环保企业可以出让碳权收益,未达标企业除了通过交易所购买碳权外,还可多缴纳环保风险基金等。

目前,我国绿色金融行业在结构上并不平衡,特别是保险业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发展相对滞后。从绿色金融项目具有超长期限的特点来看,保险行业与绿色金融合作空间很大。业内人士预计,保险业的绿色化,预计会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下一个爆发点。


在融资方面,对利于实现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目标的项目、企业、应用场景研发,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股权融资、质押等形式助力发展。金融机构还可推出更多可供投资的金融产品,形成绿色金融服务体系。


当前,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全球共识,但由于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,整个行业面临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、服务和监管措施不健全、经济效益较低等问题。


对此,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对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,修订绿色项目的界定、绿色债券的评估认证标准,出台并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,实现绿色产业、绿色行业、绿色企业标准与绿色金融标准的协同。此外,还要明确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,推动各地绿色金融试点和试验稳步推进,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;还可通过财政补贴、贴息等形式加大对绿色投资的财政支持力度,引导金融机构提高绿色低碳业务和资产规模和比重。